2016年8月30日星期二

文学与人生:一点感触

“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大学四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对她的感情与思念也自然很难浓缩在片言片语里。刚入学时,最常听到的就是系主任的这句话,主旨是:中文系不重点培养写作人才,而是以培养分析型人才为主,当然也鼓励分析型人才兼有文学情操。

四年后,我很能体会到一位文学学者为什么能“横着心”对莘莘学子说出这番话。文学是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文字(或非文字)载体;做文学的,也要对文学进行有意义的、能让人产生共鸣的解读。个人情感固然重要,但文学研究不能只有感动,而是要理性地分析文本观点、角度、语境。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大二(上),程郁缀老师的古代文学(二)。老师一进课室,板书写下这一句话。对于没有经历过曹操那个年代的我们来说,战争诗歌都是一样的。老师点名背诵,有些同学没有背熟,有些背熟了,却少了架势。于是,年逾花甲的老师摘下老花镜,声情并茂,不紧不慢地为我们念完那首诗。一首诗念完之后,台下的四十多位学生才明白,“慷慨激昂”究竟为何。

程老师(我的文学启蒙老师;让我为文字动情的老师)

程老师也教会了我,文学是一种态度。他不允许学生穿拖鞋上课、不允许学生迟到、不允许学生不认真听课。在他的课上,学生必须收起电脑、手机。原始,但有效。他在讲台上以不同语言自我介绍(日语、韩语、英语),也让学生油然起敬。最令人钦佩的老师,或许也是最会尊敬学生的老师。

“Like so many young men he was so busy yearning for the moon that he never saw the sixpence at his feet.”

很多人觉得,文学是忙碌日常生活中的奢侈品。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著作《月亮与六便士 (The Moon and the Sixpence)》题目灵感源于一篇针对他上一部作品《人性枷锁(Of Human Bondage)》的文学评论,这篇文学评论说:“正如许许多多的年轻人,Phillip为了仰望月亮而忽略了地上的六便士。”

文学能启发读者思考不同视角。我们往往会说,不懂文学的人执着于六便士而忘了仰望月亮,殊不知仰望月亮的Phillip也因忽略地上的六便士而失去了多种人生际遇。在我看来,学习、接受文学的态度有很多种,最健康的则是在浪漫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

当然,艺术家们可能会另有一番说辞。你认为呢?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