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星期三

散文:《秋天的怀念》教学步骤


我们有话说:

关于这次的散文教学设计,我们选的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本篇节选收录在中三高级华文课本单元一“感恩的心”中。

这篇散文主要写的是作者自瘫痪后直至母亲生病去世与母亲的互动。本篇教学重点以“描写与抒情“为主,着重分析作者是以怎样的手法来抒发其特定情感。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以“北海的花”之意象贯穿,通过描写此意象以抒发并表现出他与母亲的情感互动。







6 条评论 :

  1. 這邊提出我對教學目標設定的小小想法:一、「指出」二字或可再斟酌一下,因緊接的另一分句應是希望學生分析情節。二、「北海的花」確實乃文本中關鍵的意象,亦是敘述者與母親互動對話的重點。但我以為,「北海的花」卻非表現(「表現」二字的使用或可再想想看)出這對母子情感的互動。換言之,作者藉母子間「北海的花」之互動對話,究竟想傳達出何種訊息?我想,這或是教學目標中應該寫清楚的要點。三、引導性問題設得很具體很棒。然如你們所設的首道問題:「為什麼媽媽的花都死了?花的死亡都代表什麼?」,其實即印證了文本的篇旨應非表現親子情感的互動。只是一些小想法,謝謝!

    回复删除
    回复
    1. 学姐你好!感谢你的留言,这里简单地做点回应 (: 首先,我们同意我们教学目标的用词可以再斟酌一下,我们本来有考虑用“分析这些描写如何……” “分析”一词,但又担心“分析”不够具体,要求的可观察、可衡量的behaviour不够明确,课上又急着完成,所以最后就用了“指出”先代替一下,确实不太贴切。不知道"分析“能不能作为一个可有效观察与衡量的行为,这我们会再请教老师。看来我们在拟定与撰写教学目标这一块还需努力。

      其次,关于北海的花所隐喻的确切来说到底是什么,我们未能为”母子情感互动“定义,这一点确实不够周全,故可能容易产生误会。我们的想指的其实比较像是”母亲面对儿子时的心境/情感“ (一二场景)和 "儿子面对母亲的心境” (第三场景),前者可能分别是沮丧或绝望(花都死了)、期待等,后者(灿烂的花海)是一种感恩,甚至可以说是释怀。会用"互动”仅仅是因为有的是“母对子”,有的是”子对母”。经您指点,才发现缺乏严格意义上的“互动”,让我们受教了。我们对于字句的斟酌与精准使用还得多下功夫,要多向学姐学习。(:

      删除
  2. 此评论已被作者删除。

    回复删除
  3. 此评论已被作者删除。

    回复删除
  4. 感謝妳詳盡用心的回應!作者何以以「北海的花」作為母子對話的重點確實是值得分析的問題。換句話說,「北海的花」對於情節發展的作用為何?與人物的比喻結構為何?或許釐清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你們設定更具體的教學目標。從妳的回覆中,我相信你們心裡已有答案了。又如你以上的解說所示,「表現」確實更適合搭配心情、心理或道理等字眼。粗淺的想法,謝謝!

    回复删除
    回复
    1. 感谢Melissa的评价!

      1. “北海的花”作为意象,引出作者不同的心境,第一次是引出作者的残疾,和日常生活中母亲给作者留下的最深刻印象“花开了,我推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但作者总是不愿意);第二次是母亲最后一次央求作者看花,作者勉强答应,但母亲没回来,花也始终没看成;第三次是作者谨记母亲的嘱咐,和妹妹相约看花,一起缅怀母亲,决心积极面对生活。

      简言之,“北海的花”和作者的关系 = 看花的行为和作者面对残疾的心路历程 + 看花的行为和母子情。
      时间顺序是:不想看花—>没看成花—>终于看到花
      依序的内心情感:自暴自弃—>丧母悲情—>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向上、允诺母亲

      “与人物的比喻结构”这个表述方式有些拗口,其实我们想要了解的不外乎“北海的花”和“我”的关系、“北海的花”对母子情的体现。

      2. 窃以为“指出”二字用得还可以。如果用“...分析这些描写如何体现母子情谊…”,你认为如何?有没有其他提议?文学作品有多种表述手法,形容文学作品的文字亦如此,这点我会谨记在心。多谢提醒!

      祝周末愉快!:)

      丽玲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