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教育部2013年中学华文文学课程标准,“教师应根据本《课标》所列的教学目标,通过多样化的手段灵活教学,以发展学生的赏析与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顺带一下我个人学文学的经历。高中时为了应付考试,上课无论是大班讲堂还是小班辅导课,都是老师在说,学生在听。我记忆中的文学,就是需要我记住所有文本的情节和艺术特色,好回答考试会出的题目。高中毕业后,我从文学课带走的只是某某文本的内容,我懂的也只是考试会考的文本,换一个文本,我应该就无法分析。我记得老师的名字,但与他们不再来往。这个新的课程标准希望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教他们的是技能,而不是文本。这听起来富有建设性,但几十年来,文学教学在新加坡就是这个教法,老师一味地传授他们知道的,学生就吸收,现在要换成灵活教文学,那又是什么个教法呢?
因此,我第二个在想到的是,什么是灵活教学?
灵活教学这个概念的确很抽象。我想到的就是教育部近几年一直在推行母语学习应该是乐学善用。我觉得文学也应该如此,我个人认为灵活教学应该有注重这两点:
首先,技能和兴趣的培养比知识传授更重要。文学教学上,老师不应该只是教学生要懂文本,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应该教他们如何处理文本,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远远比教他们考试的招数来的重要。我相信,如果学生对文学有兴趣,就有意志力去想考好文学考试,他们也有了分析的技能,就能应付考题的各种变化。
因此,教案的实施,需要机动灵活。从我以前学习文学的经历,我发现很多文学老师都只是严谨地跟着授课教案,一点也没有培养学生们在学习上的主动性。 当然,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底子才能够去进行更深一层的探讨。在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指点上,老师的责任很重要。要根据临时状态,灵活调整施教方案,满足学生的学习。例如学生们如果对《天龙八部》考试范围以外的章节有兴趣,碍于时间老师还是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部分,带领他们去赏析,而不是一味地跟着SOW走。
第二,老师应该有脱离教材而有不神离教材的教学观。老师死守教材,故而把学生越教育越死板。往往,最美的教育效果来自于那一刹那,一个瞬间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teachable moment”,我觉得老师应该抓紧这些时机进行教导。教师应该熔铸一些临时组合的活教材去教育学生。每个老师都有文学上的教材,要如何运用他们,让学生去自由发展,从中获得知识,这样课堂教育学生才能达到全方面发展。
我就有幸看过资深老师在JC H2 文学课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我记得是NYJC吴老师在上郭宝坤的《傻姑娘与怪老树》,学生们就利用科技去制作一个微型电影。每组都有不同的诠释手法,表达了他们对这部剧的观点。每组的呈现都非常吸引人,很有想象能力,学生在看其他呈现时都有说有笑,一反枯燥的文学课形式。但最重要的是如何不让学生心猿意马,跑离正题,就是靠老师如何把所有观点融会贯通,形成一说。吴老师的评语都在鼓励学生,也把他们的观点拉回原文中,真的很值得我们新老师们学习。
例如:拼凑教学法 jigsaw puzzle learning 和 表达法 CL-roundtable
我们的部落格也呈现一系列依据任务型教学法的教案,希望能达到灵活教文学这个目标,链接如下:
文学概念梳理
微型小说:《鬼迷心窍》教学目标
短篇小说:《一把青》教学活动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