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4日星期四

惠特曼《欢乐之歌》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组(F4)的文学部落格!在正式介绍我们对文学教学之见解前,且让我们以一首诗唤醒大家对文学的情感。阅读愉快!

惠特曼《草叶集》(1900)
第196首:《欢乐之歌》

啊,张饱帆于大海吧!
离开这死气沉沉、不堪忍受的陆地!
离开这乏味的千篇一律的街道、人行道和房子,
离开这凝固不动的陆地,上船吧,
航行,航行,航行!

啊,让我今后的生活成为一首新的欢乐之歌!
跳舞、拍手、欢腾、喊叫、蹦呀、跳呀、打滚、摇摆,
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
就做一条船吧,(看我迎着太阳和天空扬起了帆,)

一条飞快的抖擞的船,装满了丰富的词句,装满了欢乐。


Walt Whitman (1819–1892).  Leaves of Grass. 1900.

196. Poem of Joys

O, to sail to sea in a ship!
To leave this steady, unendurable land!
To leave the tiresome sameness of the streets, the sidewalks and the houses;
To leave you, O you solid motionless land, and entering a ship,
To sail, and sail, and sail!

O to have my life henceforth a poem of new joys!
To dance, clap hands, exult, shout, skip, leap, roll on, float on,
To be a sailor of the world, bound for all ports,
A ship itself, (see indeed these sails I spread to the sun and air,)

A swift and swelling ship, full of rich words—full of joys.



2016年8月31日星期三

散文:《秋天的怀念》教学步骤


我们有话说:

关于这次的散文教学设计,我们选的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本篇节选收录在中三高级华文课本单元一“感恩的心”中。

这篇散文主要写的是作者自瘫痪后直至母亲生病去世与母亲的互动。本篇教学重点以“描写与抒情“为主,着重分析作者是以怎样的手法来抒发其特定情感。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以“北海的花”之意象贯穿,通过描写此意象以抒发并表现出他与母亲的情感互动。







2016年8月30日星期二

"我街道,我知道,我书写"



今天发现一个有意思的文学网站,叫做“香港文学馆 (The House of Hong Kong Literature)”,里面附有一个名为“我街道,我知道,我书写”的比赛链接。介绍里说:“街道就是一本书,表情丰富历史深厚,等待我们打开,等待我们书写。而我们每天生活于此城,行街浮游,有知道有不知道,书写是一种向他人和历史分享的方式,点滴聚成本土。处处重建的年代,以文学书写,留住自己的街道,绘画文艺社区地景。创作是拥有一个地方最永恒的方法。”

文学要生活化,鼓励生活化的创作,街道就是我们一出家门便会接触到的事物,以街道为创作对象——妙矣!将文字创作与摄影相结合,更是妙!


第十三届台北文学奖青春组散文得奖作品 -蔡旻洁的《一条街道》-便以街道为创作源头,结尾处的感言也与“我街道,我知道,我书写”的介绍有异曲同工之处。他写道:“公车缓缓驶出这条像是时空隧道的道路,我握起了外婆的手,仿佛如此便能使她不像那些从前的时光不断的逝去。就让那些深刻且鲜明的记忆留在我们脑里吧;让它们深埋在这条载着无限故事的街道下吧,我心想。”




如果有一天,换你来书写关于街道的故事和回忆,你又会写些什么呢?


(有兴趣的同学们也可点击台北文学奖网站左边的链接阅读其他优秀作品哦!)

文学与人生:一点感触

“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大学四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对她的感情与思念也自然很难浓缩在片言片语里。刚入学时,最常听到的就是系主任的这句话,主旨是:中文系不重点培养写作人才,而是以培养分析型人才为主,当然也鼓励分析型人才兼有文学情操。

四年后,我很能体会到一位文学学者为什么能“横着心”对莘莘学子说出这番话。文学是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文字(或非文字)载体;做文学的,也要对文学进行有意义的、能让人产生共鸣的解读。个人情感固然重要,但文学研究不能只有感动,而是要理性地分析文本观点、角度、语境。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大二(上),程郁缀老师的古代文学(二)。老师一进课室,板书写下这一句话。对于没有经历过曹操那个年代的我们来说,战争诗歌都是一样的。老师点名背诵,有些同学没有背熟,有些背熟了,却少了架势。于是,年逾花甲的老师摘下老花镜,声情并茂,不紧不慢地为我们念完那首诗。一首诗念完之后,台下的四十多位学生才明白,“慷慨激昂”究竟为何。

程老师(我的文学启蒙老师;让我为文字动情的老师)

程老师也教会了我,文学是一种态度。他不允许学生穿拖鞋上课、不允许学生迟到、不允许学生不认真听课。在他的课上,学生必须收起电脑、手机。原始,但有效。他在讲台上以不同语言自我介绍(日语、韩语、英语),也让学生油然起敬。最令人钦佩的老师,或许也是最会尊敬学生的老师。

“Like so many young men he was so busy yearning for the moon that he never saw the sixpence at his feet.”

很多人觉得,文学是忙碌日常生活中的奢侈品。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著作《月亮与六便士 (The Moon and the Sixpence)》题目灵感源于一篇针对他上一部作品《人性枷锁(Of Human Bondage)》的文学评论,这篇文学评论说:“正如许许多多的年轻人,Phillip为了仰望月亮而忽略了地上的六便士。”

文学能启发读者思考不同视角。我们往往会说,不懂文学的人执着于六便士而忘了仰望月亮,殊不知仰望月亮的Phillip也因忽略地上的六便士而失去了多种人生际遇。在我看来,学习、接受文学的态度有很多种,最健康的则是在浪漫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

当然,艺术家们可能会另有一番说辞。你认为呢?


2016年8月29日星期一

如何灵活教文学

依据教育部2013年中学文文学准,“教师应根据本《课标》所列的教学目,通化的手段灵活教学,以展学生的析与思能力,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惯”。

看到准,我有两个想法。第一,学生不再需要死硬背了!

顺带一下我个人学文学的。高中时为付考,上是大班是小班辅导课,都是老,学生在听。我记忆中的文学,就是需要我住所有文本的情特色,好回答考会出的目。高中后,我从文学课带走的只是某某文本的内容,我懂的也只是考会考的文本,一个文本,我应该就无法分析。我得老的名字,但与他不再来往。个新的准希望可以提高学生文学的趣,教他的是技能,而不是文本。听起来富有建性,但几十年来,文学教学在新加坡就是个教法,老一味地授他知道的,学生就吸收,在要成灵活教文学,那又是什么个教法呢?


因此,我第二个在想到的是,什么是灵活教学?


灵活教学个概念的确很抽象。我想到的就是教育部近几年一直在推行母习应该学善用。我得文学也应该如此,我个人认为灵活教学应该有注重两点:


首先,技能和趣的培养比知识传授更重要。文学教学上,老应该只是教学生要懂文本,所“授人以不如授人以”,老师应该教他如何理文本,培养他们对文学的趣,远远比教他的招数来的重要。我相信,如果学生文学有趣,就有意志力去想考好文学考,他也有了分析的技能,就能付考的各种化。


因此,教案的施,需要机灵活。从我以前学文学的,我很多文学老都只是严谨地跟着授教案,一点也没有培养学生在学上的主性。 当然,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底子才能行更深一的探。在确保学生有足的指点上,老任很重要。要根据临时,灵活整施教方案,足学生的学。例如学生如果《天八部》考以外的章趣,碍于师还是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部分,带领析,而不是一味地跟着SOW走。


第二,老师应该脱离教材而有不神离教材的教学死守教材,故而把学生越教育越死板。往往,最美的教育效果来自于那一刹那,一个瞬的事情。就是所的“teachable moment,我得老师应该紧这行教。教师应该一些临时组合的活教材去教育学生。每个老都有文学上的教材,要如何运用他学生去自由展,从中得知堂教育学生才能达到全方面展。 


我就有幸看过资深老师在JC H2 文学课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我记得是NYJC吴老师在上郭宝坤的《傻姑娘与怪老树》,学生们就利用科技去制作一个微型电影。每组都有不同的诠释手法,表达了他们对这部剧的观点。每组的呈现都非常吸引人,很有想象能力,学生在看其他呈现时都有说有笑,一反枯燥的文学课形式。但最重要的是如何不让学生心猿意马,跑离正题,就是靠老师如何把所有观点融会贯通,形成一说。吴老师的评语都在鼓励学生,也把他们的观点拉回原文中,真的很值得我们新老师们学习。

学生合作学是很好的开始。情感过滤减低,学生除了培养表达、探究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也促建立良好的人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地学,而是往主、互相学习迈进。不敢在全班面前表达意的学生,也可以借由个机会分享在小里面分享意,不的想法白白流失,也能更好的整他的思学生们如果有不同的观点,经过讨论和老师的点评,也能成为一家之说,在考试时,也能多回答自己的观点。学生有独特的看法,体现他们对文学的反思,值得赞扬,这也是灵活教学所想达到了。

例如:拼凑教学法 jigsaw puzzle learning 和 表达法 CL-roundtable

我们的部落格也呈现一系列依据任务型教学法的教案,希望能达到灵活教文学这个目标,链接如下:

文学概念梳理
微型小说:《鬼迷心窍》教学目标
短篇小说:《一把青》教学活动

2016年8月28日星期日

为什么要学文学?




我们每个人短暂的一生能拥有的经验何其有限,加上我们生在一个特定的安逸的时代,文学却能让我们突破这些时空的限制。它让我们看见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如何面对生命中不一样的困境。我们顿时进入了别人的生命;别人的经验嫁接在自己的身上,有限经验扩散开来。

“文学让‘人性’完全地扩展开来在眼前,那些丑陋与美丽的,一览无遗。 ”

进入文本体验不同人的生命困境与面貌,又有什么意义呢? 意义就在于了解“人性”——何谓“人”,身为一个“人”意味些什么,面临怎样的处境,又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人类”与其他物种有所不同,我们有言语,我们能思考、能体会自己甚至他人情绪,我们具有想象力,有恻隐之心,会经历道德的纠结。这些何等丰富的可能性却往往被某个特定的人生、身体、时代给限制了。文学让“人性”完全地扩展开来在眼前,那些丑陋与美丽的,一览无遗。 

“(文学里)恒古不变的,即使换了个时代论调,是人性中的某些特质,某些必然要面对的处境。”

好的文学更是把那些好的与坏的杂揉在一块儿,因为真实的生活永远不像 “故事” 或“寓言”那么单一绝对,我们看见了事情的复杂,看见人的不同面向如何被处境激发,甚至互相搏斗。我们学会怜悯,也从中获得面临这无常又疯狂的人生的智慧。看久了,我们有天忽然发现:“诶,那不就是我吗?”恒古不变的,即使换了个时代论调,是人性中的某些特质,某些必然要面对的处境。我们因此为了某个逝去的岁月而叹息,为了某个人物而哭泣,而在合上一本书时,虽然多了一份沉重的智慧,甚至可能找到了活下去的能量,但也不禁怅然若失——正因为文学反映的,就是“人”,其实就是我们某个潜在的部分啊。

然而,或许会有人问,为什么要“学”文学? 我按照个人体会阅读文本不行吗? 意义总随着知识的获取而倍增,那双受过文学教育的眼睛,不仅会为了故事而哭而笑,它明白是文本中的什么让自己哭笑,文本又是“怎么样”做到的。这样的读者能深入文本的核心,所得到的,自然比一般的读者多了。

你在所读过的每一篇文学作品中,看见了什么?

-----------

【延伸阅读】
1) 詹宏志:人们越来越不读书?鲁宾逊可以告诉你的几件事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722-culture-reading-janonrobinson/#
詹宏志:"任何文字阅读都有一个搏斗的过程,要跟它打交道是要有一些努力的,当他作着那过程里的一切行动,我们都要替他感到高兴,觉得他有了一种可能。"

2)名作家廖玉蕙:“换个脑,用文学思考生活!”

http://gbonews.pixnet.net/blog/post/4289680-%E5%90%8D%E4%BD%9C%E5%AE%B6%E5%BB%96%E7%8E%89%E8%95%99%EF%BC%9A%E3%80%8C%E6%8F%9B%E5%80%8B%E8%85%A6%EF%BC%8C%E7%94%A8%E6%96%87%E5%AD%B8%E6%80%9D%E8%80%83%E7%94%9F%E6%B4%BB%EF%BC%81
廖玉蕙:"阅读和写作都是为了让生活更容易。““有了文学,可以帮我们追求对的方向,多元解读人生。”

短篇小说:《一把青》教学活动


《一把青》是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一部短篇小,故事女主人公朱青和她的空军飞行员丈夫郭轸的爱情故事为开端,描述在国共内战至国民党迁台的大时代背景下,朱青因争不幸丧夫,因此改变人生迹,成为一名辗转名利场的空军交际花。这位少妇的心理转变和命运转折在很大程度上缘于战争,而《一把青》也为读者写了一曲令人唏嘘的代挽歌。

最近,《一把青》由台北创造电影有限公司制作成一部时代剧。先通过该剧节选片段来感受故事里所描写的时代氛围:



正如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把青》的故事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解读:爱情、生死、(逝去的)青春等等。对于我们组来说,《一把青》之所以能成为一部经典作品,吸引万千读者的眼球,倚靠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的精彩,更多的是对于文本中潜藏的时代背景和政治交迭的一种迷思。换句话说,最能撑起故事内涵的便是它独特的(也是作者早年自身经历过的)社会历史更迭。

我们依此设计了一份教案和PPT(见下),目的在于通过不同教学活动来传达我们对于《一把青》中心思想的解读。欢迎提出意见与建议~

教学重点:将人物发展和社会历史语境相结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朱青人物形象的今昔之差
                   1)理解并说出《一把青》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
                   2)指出作者如何从不同面向塑造、建构朱青的人物形象